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 《论语》之处世心得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论语》之处世心得

[摘 要]《论语》是儒家经典,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仁、义、信、慎”等思想作为核心和精髓指导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启迪着人们的处世智慧,鞭策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论语》 “仁” “义” “信” “慎”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涵着厚重的思想和智慧,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与文化个性。以不惑之年再读《论语》,怀着高山仰止般的情怀,品味古圣先哲的智慧,有了年少颟顸时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深刻体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的深刻哲理。
一、“仁”
“仁”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 (109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将心性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境界,也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仁”者爱人,就是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践行“仁”有两个途径,即“忠恕” 。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不要随意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待人处事上讲究尊重、平等、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与选择,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要顾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人争取成功,也要帮助他人成功,而不是做别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显然“忠”比“恕”更为积极,更有“君子成人之美”的特质。
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也就是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功,不避过,不求全责备,这样别人就会敬重你。反之,以指责别人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功劳是自己的,问题是他人的,这样别人就会疏远你,这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原则。
“孝悌”是“仁”的根本和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悌”,是指敬爱兄长,和睦弟兄姊妹。“孝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道德规范,符合人性,契合人情。“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悌”是实现“仁”最为直接的方式。人只有“孝悌事其亲”,才能“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即由爱亲人推至“泛爱众”,做到尊敬师长,团结他人,和谐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孝敬父母、友爱弟兄尚且做不到,何谈爱他人
二、“义”
“义”与“利”总是相对出现,“义”是就社会而言,“利”是就个人而论,二者的关系是涉及一个人道德追求和功利追求的关系问题。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要求人对于财富和利益的追求以社会利益为前提,取“利”要有条件,要有节制,要有道德,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义”与“利”看似相悖,其实在《论语》中并不是绝对对立。在孔子看来,君子也求利,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但也强调“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也就是说求“利”要合乎“义”,以“义”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富贵,摆脱贫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如果得到富贵与摆脱贫贱有损于个人道德,或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那是不应该接受的。同时还指出“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以正当的方法获得“利”,人们自然会理解和接受;“放(仿)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只看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还把懂得是否“义”与“利”辩证关系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三、“信”
诚实不欺谓之“信”。 “诚”多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 内心“诚”,做事才能有“信”。孔子对人的诚信品格的培养极为重视,将其作为衡量人格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只有诚信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缺失诚信,必将陷入尔虞我诈的泥淖中。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孔子主张待人以诚,言而有信,这样才能取信于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主体和根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人而无信”,必将寸步难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一个人若能诚信,则无往而不达;若不诚信,即使再小的地方也行不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信”是孔子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把对朋友的诚实守信视为个人修养之深浅,学问之高低的衡量标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把交友是否诚信作为每天反省的三件事之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把“朋友信之”作为人生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
四、“慎”
“慎”主要指“慎言”,带着耳朵听,说话时要谨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认为“慎言”是正人君子的必备素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为政》)慎言是无过失、不后悔,少怨尤的方法。“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 “慎言”是看一个人是否明智的坐标。“慎言”往往被认为是谦虚的一种表现,只有坚持“克己”“内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慎言”。
“慎言”具体表现为:
(一)不疾言。说话不着急,不唐突。“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没到你说话时抢着说,叫急躁;该你说时你不说,叫隐瞒;不会审时度势,贸然说话,叫盲目,此三者均是不识时务的表现,果真如此,既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会疏远你,“事君数,其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孔子赞扬那些做事勤敏,且不疾言的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批判了那些专恃口才,取辩于人的人,“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在孔子看来,“讷”与“刚、毅、木”等品质一样美好,是“近仁”的表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善于浮夸谄媚的人一定缺少仁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二)不言过。话说七分留三分,给自己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不“言过其行”,不得意忘形。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或者说了不做都是可耻的事。总说空话,不做实事,言行不一,即孔子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论语》阐发的道理,时而让我怦然心动,时而令我醍醐灌顶,这正是《论语》被奉为“传统文化之精华,修身律己之圭臬”的原因。一个人如能内存“仁义”,外修“信慎”,努力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那么必然会心地纯正,气度宽广,正如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而“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 颜渊》)。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