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新课改下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索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新课改下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索

摘要: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关键词:拓展阅读 感知课文 课后延伸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改革,突破更大。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多少年前那笨重的竹简、木刻印刷早已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印刷和电脑印刷。日产几十万种图书根本是小事。现如今书籍就像雪片一样,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加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风靡全球。我们会发现:现在的社会,围绕人们的将是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多元化信息。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因此,新课标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再加上自己多次新理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杨修这个人,进而探究他的死因。我便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资料、图片等。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把这些资料汇到一起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认识了杨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这个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那么探究杨修的死因就容易多了。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七年级课文《观沧海》、九年级课文《香菱学诗》、《沁园春·雪》等都适合这样的搜集。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出师表》、《隆中对》等课文。课前搜集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最近区"吧!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杨修的死因",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对曹操这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如:奸诈的曹操;率真的曹操;残忍的曹操;英雄的曹操)给学生做了补充说明。学生了解了曹操的性格,就不难理解杨修的死因。学生在对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比较之后,便会顺当地归结出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各自丰满的性格特点。
又如在讲授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一文时,课前已让学生分成五组,分别搜集不同的资料("听听雨的足音","说说雨的功过","读读雨的韵味","鉴赏雨的歌曲","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学生通过此活动,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写作素材的搜集能力。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开拓了新视野,从中学到了新知识。
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就结束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学了《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学生了解了杨修和曹操的性格。课后我问他们说:"你们想了解三国里其他人物的性格,想听听三国中发生的其它故事吗?"学生兴趣正浓,我便将《三国志》、《三国演义》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三国中的其它人物也有了一些了解,会自觉地探索阅读其它一些有关"三国"故事的书籍。这样便很自然的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已经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出师表》,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香菱学诗》,便把学生带向《红楼梦》;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教《生命的意义》,便把学生带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范进中举》,便把学生带向《儒林外史》等等。教《背影》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沁园春·雪》时,带学生走向一代伟人毛泽东。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拓展阅读的实践,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在"走进新课程"的旗帜下,积极进行农村教学改革。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活动中习惯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出现时,学生只有较为被动地走为一个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自觉阅读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
我想语文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转变,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雪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心理过程及方略[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0(01)
[2] 薛绍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