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刍议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刍议

摘要:教师应当树立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的观念,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归纳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合作探究,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高度,整理出经典性的思想和代表作,使学生明晰中华文化的演进、传承及发展过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以后的创新积淀坚实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方法 新课标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检视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推进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一、 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所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能只热衷于对教学模式的模仿或套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视像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的色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教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以立体的、动态的、声情并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语文课引导学生学的是中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与图像对于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来说,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当学生阅读印刷文字,阅读无声的文字,那无疑更加突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语言到现实的转换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挥大脑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对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其操作性质是理性的,也是有深度的,想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性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
    事实上,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形象是统一的,语言蕴含着图像。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首先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滋润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由于新课程理论研究者援引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其“文本”与“对话”的概念出发,认定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沟通”和“合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但是,教学活动有一个组织问题,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虽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有一个集中。这里的集中并不是扼杀学生的自主,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在社会价值体系下,该有怎样的较为正确的看法,尽管这个正确是相对的。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地位,明白自己的看法,在具体的“合作、探究”中,走到学生的讨论小组中,查询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观点,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引导与有效的调控,以防他们的讨论偏离话题,或者陷入“乱”“浮”“假”的局面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指导”。
    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语文必修课大总结阶段,教师要重新调整教材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前面说过,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语文的课程体系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在否定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是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传承性、创新性的追求。
    学生要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裔,我们必须要有中国人的优良品质,有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而这一切就要继承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然后才能在发扬中做到创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线性发展的积淀结果,要继承并发扬之,必须对学生予以体系性的展示,学生做到体系性的吸收,这一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一点浮躁和轻率。学生就是在体系性的吸收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茁壮成长的,且这种成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性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性发展理念相吻合的。
       所以,我们在所有必修模块学习结束,进行大总结时,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高度,整理出经典性的思想和代表作,使学生明晰中华文化的演进、传承及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有序的人文素养的基础铺垫,发挥教材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工具性用途。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站在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线,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究,从而找出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路子。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