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教育心理学如何在教育改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国家级FLASH竞赛课件制作专业网站。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规 范学习是指个体把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的过程, 即规范的内化。关于规范学习的研究,冯忠良认为,规范学习涉及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 态度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张大均认为,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性内容 学习与行为性内容学习。规范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连续的阶段,而 且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其相应的条件;学生的品德、态度、观念等社会性发展均体现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规范接受的过程中。上述理论观点对素质教育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 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主题,然而对教学有效性的系统研 究和探讨却是近年的事。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 学生有意义。为此,教师必须有条理有组织地呈现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态,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等。教育 心理学者构建出了针对不同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如指导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发展 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研究还表 明,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如教学内容本身的有效性、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等。教学有效性的研 究成果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转变。教师 不仅应该看作是一种职业,更应该成为一种专业。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 改革的核心和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目的和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教师心理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如刘兆吉等人研究了教师威信及其形成问题 ;张大均等人研究了教师心理素质,尤其是师范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申继亮 等人研究了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职业承诺、知识结构和教学反思等。这些研究为教师专业 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我国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培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习主体 、压制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应试教育”倾向,开始了以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探索。然而这一探索在理论上源于教育心理学对主体性的研 究成果。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 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即是说,学生的主 体性发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身活动调控的主动性、实践活动中 有明确目的、计划和选择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其中创造性又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研究的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为:在教育观念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 作有生命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育目标上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体系,力求 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自主发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建立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躬身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做 到自主、自立和自信。
  2、提倡探究学习培养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 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强调 “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 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 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等。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有关创造性问 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国内不少教育心理学者对创造性的心理结构、种 类、创造力的测量及培养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心理科学 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关于发现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也体现在探究学习上,而探究学习作为 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3、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关注个体差异。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差异展开了 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智力 水平较高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领会速度快;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也不相同,如场 独立型风格的学生较适合那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对科学、机械等强调认知 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则相反;成就动机方面,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希望自己独立取得 学习成绩,另一些则希望通过顺从、迎合教师的需要来取得相应的成绩。另外在性别方面,如 女生的语言能力较男生强,而空间想象和数学能力较男生差等。智力水平、能力结构、认知 风格及性别差异等逐渐形成学生的个性。教育活动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 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其实践意义是为解决素质教育关于学生个 性充分发展问题及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基础。如在学习困难学生、智力超常及智力低常儿童 的特殊教育和干预方面,在同质分组、个别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和技术方面都充分 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
  4、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
  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的多元化,就是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 学习评价等方面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则是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 发现,个体在能力水平、个性结构和认知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多元 智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兴起,人们对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就是“多元化”。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摆脱了单一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建 构以“全面发展”和“多元化”为指导的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建立起 包含知识获得、智力培养和个性和谐等多元因素的整体性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内 容体系的多元化,从单一的国家统一规定到设置符合实际、反应科学文化成果内容的课程,使 课程具有迁移性和张力,如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形式的多元化,逐渐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 、活动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等;课程实施模式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要 求和学生的实际,侧重教学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如探究学习。多元设置的课程既依据于全面发 展心理研究又通过推动教育个性化,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致力于为中国现实教育服务

  1、德育心理研究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服务德育心理研究主要是从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 、过程及其变化的规律着手,为德育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德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品德心理 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即道德品质培养上。近20 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逐渐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心理研究路子。如李伯黍 教授等以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分析了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因素,发现了不少中 国儿童自己的特点;章志光教授领导的有关学生品德形成问题的课题研究,多方面分析了影响 品德的各种内部因素;曾欣然教授则主张从现实社会人的本质联系和人的实际品德行为中研 究人的品德心理。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品德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形成 了我国德育心理研究的特色,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美育心理研究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服务
  从20世纪初开始,美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兹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育很长 一段时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地位在我国教育中重新得到确认的同时,刘兆吉教授提出 美育心理学概念并致力于美育心理学研究,1990 年出版了《美育心理学》,标志着美育心理 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推动了美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全国教育规划的“七五”、“八五” 和“九五”中都有美育心理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美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 校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3、智力与非智力及其培养研究为全面发展教育实践服务
  智力培养和开发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20 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智力培 养和开发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开始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开展。沈德立等对“非 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专著《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吴福元等研 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要大于智力因素,而且还随入学时间推移而增强;燕 国 材等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理论概括,划分了不同的理论层次。不少学者还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 培养措施,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长期的实证研究。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和研究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了我国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实践。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研究表 明,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突出,学校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日显重要。张大均等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出发,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力图通过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源 性因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系列的实 证研究,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5、教学心理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课堂教学始终居于学校教育中心地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学心理学研究备受青睐。 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学校教育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还是创办特色学校、示范学校 ,重视素质教育,客观上都要求深入地进行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该领域研究中,张大均等初 步构建了我国的教学心理学体系;冯忠良提出了“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理论,皮连生提出 了“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李蔚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心理规律,张大均等探讨 了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申继亮等研究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 养等。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 教师要吃透课程改革的精神, 完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克服心中的迷茫, 首 先在于作好心理调整。这就要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1、调整心理状态, 适应从主导变为引导。
  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要求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自主 学习, 自主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取得个体的全面持续发展。换而言之, 也就是要求教师 由过去的课堂主导者、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广大教师在传统与发展之间面临着痛苦的心理 抉择, 调整心理状态, 成功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是教师成功应对课改, 也是课改成功的关 键。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课堂上独自的讲, 学生被动的装。这种说与听的学习活动仅仅是一种口头机械的学习, 学生难于理解知识的内 涵和外延, 更难于在有限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通过自己亲 身活动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正是从这个角度, 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不能教给学 生的。”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对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选择,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新课 程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要求教师要善于和乐于发现学生 的优点和长处, 科学地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辨证地认识学生, 让学生在表扬和鼓励中健 康发展。从新课程实施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 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改变以往单一 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我们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 相信他们, 让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而自豪, 健康自信地成长,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 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是 一个特殊的职业, 我们面对的学生, 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尤 其是教师的情绪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态度和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 成长的孩子, 感悟信息的能力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强很多, 面对教师这一鲜活的榜样, 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公正、文明、亲善的, 对学生、对生活都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楷模。
  3、教师要培养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
  教师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心理活动, 乃至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巨大作用已经愈来愈得到社 会和家长的认可。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公认的差班, 前后换了几任教 师, 其中不乏大家公认优秀的、也有强悍的,却总是弄不好。有一位柔弱的女教师来到了这 个班, 进了教室, 学生们怪叫、起哄, 学校领导在外面捏了一把汗。奇怪的是几分钟以后, 老师并没有哭着跑出来, 教室里反而安静了, 传出讲课声。事后, 其他人问这位老师怎样治 这帮学生的, 这位老师笑笑回答:“我什么都没做。”后来人们在学生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笑着、闹着、吹着口哨, 准以为教师会呵斥我们, 会气得离开教室,像其他老师一样 。可是, 老师一点生气的样子都没有, 只是微笑着站在讲台上, 看着我们, 就好像我妈妈第 一天送我上学时的样子, 眼神中满含着关切和期望, 我觉得我不能再辜负老师, 我今后上课 再也不闹了。”分析其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吵闹, 教师应该生气, 这是常理, 学生也 这样认为。但是, 这位教师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并以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学生。
参考文献:
[1] 付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5.
[2] 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 ,1998,(3).
[4] 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3).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国家精品课程[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刘国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 电化教育, 2004 ,(2).

 

 

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学术论文网 学术论文投稿 中医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 议论文范文 学术论文格式范文 英语学术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课件115学培吧(湖北金鹰)欢迎您!永久免费服务网址:http://www.kj115.com
   
 

    本站为全国教育工作者提供【 课件订制/教程 】【 课件修改 】【 代写论文 】【 代发论文 】【 代办论文/课件/课

题国家级证书】等服务,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